快捷搜索:论文 合同 演讲 心得

史铁生的生平经历

篇一:史铁生

高考作文素材之史铁生

也曾对生命不抱任何希望了。然而,后来史铁生认识到:“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他给自己折了一只名为“写作”号的船,将自己从压力的深渊时摆渡出来,最终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正是由于敢于正视压力,史铁生才坚强地从压力的深潭里挣脱出来解救了自己,然后,驾着“写作”号大船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评论:先举出史铁生的事例,从事例中得出结论,水到渠成地诠释主题。

21岁时,史铁生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疾了双腿”,一个本是生龙活虎的男孩子只有靠两手摇着轮椅去自己想去的地方。年轻的史铁生曾经长达10年都无法理解命运的安排,觉得自己的生命就是一场冤案。很自然地,他质疑自己活着的必要性,也曾想到过用自杀的方式抗议,但他最终找到了文学这条路来解放自己。

《苦难是一笔巨大的人生财富》

史铁生说:“生命的磨难是一种必然。”于是他瘫痪中挺了过来,为了深爱他的母亲可以舒心,更是为了让自己的生命有意义。他选择了写作来提升自己生命的价值,他做到了,他凭靠顽强的意志,支撑着自己的病体艰难的写作。他战胜了苦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他看来,苦难并不可怕,只要跨越了它,苦难就会给你送来一笔丰厚了财富。

话题3:热爱生命

史铁生在他的作品中曾经写道:“是卓别林的话救了我,他说:‘死,着什么急啊?’我一想,对,死是早晚的事!不死,该怎么活呢?”所以,在以后的日子里,对生命的热爱就成为了史铁生的心灵支柱。虽然史铁生在2010年的最后一天离开了人世,但是,他已经为世人塑造出了一个热爱生命的崇高形象。因为,热爱生命的人,无论是牌何种环境,总能扬起生命的风帆不断向前,向前!

评论:引用史铁生的原话,解读他的心灵轨迹,表达热爱生命的主题,增强了说理的可信度。

话题4 坚强

史铁生的信念只有两个字:坚强。

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有这么一段话:“当一个人身体健康,充满青春活力的时候,坚强是一桩比较简单容易的事,而只有生活用铁环把你紧紧箍起来的时候,坚强才是光荣的事情。”是的,坚强就是有打击却永不颓唐,有挫折却永不服输,有失败却永不妥协,有碰壁却永不迂回,有伤痛却永不呻吟??

史铁生这样一个生龙活虎的小伙子骤然之间沦落到要在轮椅上困度终生,这种不幸降临到谁的身上都是无法承受的生命之重。所以史铁生经过拉锯式的思想斗争后,选择了坚强的活着,且以骄人的成绩坚定着自己的追求。

《热爱生命》

史铁生1969年自北京去延安插队落户,1972年——美好的21岁——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请设身处地地想想:一个刚过20岁的青年,正是做着各种各样美梦的时候,疾病突如其来像海啸般袭击了他,从肉体上毁了他,在心理上折磨他,在些后的30余年中或卧病不起或置身轮椅,命运不仅剪断了他飞翔的翅膀,还要让他时刻面对“生与死”的问题,他的每一个昼与夜又岂是一个“愁”字或一个“苦”字了得?

但他选择了坚强,选择了继续在人生之跟上行走,因为他——热爱生命。

篇二:史铁生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著名小说家。1972年,在二十几岁突然患病,再也不能站立起来。

在当代作家里,史铁生是我最敬重的一位。不是因为他的残疾,而是因为他用生命来写作。 史铁生的一生可以说是不幸的。他在活到自己最狂妄的年龄上的时候,双腿残废了。这对于他的确是个致命的打击。在最初的几年里,他找不到工作,没有出路。一时间,他对生活失去了希望。身体上的残疾是令人痛苦的,而精神上的折磨更可以摧毁一个人的意志。对于史铁生,他的生命“已是悬崖百丈冰”了。荒芜孤寂的地坛,以其宽广宏大的胸怀,接纳了一个游走在痛苦,惶恐与绝望边缘的人,并且他从此“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 渐渐的,他开始频繁地去地坛。起初是为了逃避,而到了后来,当他看到这荒废却不衰败的园子后,他开始了对生命的思考。他想到了为什么生——“一个人的出生,就是一个不必辩论的问题,而死是却是一件不必基于求成的事,因为它终究会来。”他还想到了怎样生,虽然。没有想透,却是已经悟出不少道理。

史铁生说:“世上的很多事是不堪说的。你可以抱怨上帝何以要降请多苦难给这人间,你也可以为消灭种种苦难而奋斗,并为此享有崇高与骄傲,但只要你再多想一步你就会坠入深深的迷茫了:假如世界上没有了苦难,世界还能够存在么?”我们知道事实的确如此。然而面对汶川的灾难,我们还是要质问,要痛恨。也许在所谓上帝眼中,人类就像是我们看到的蚂蚁一样,随便一场风雨就能冲溃蚁穴。没有什么道理好讲,就像我们不会去关心死去的蚂蚁,上帝也不会关心我们。多么残酷,多么让人绝望。所以我们就拼命地收看消息,说话,留下印迹,希望地震中死去的人们不要像蚂蚁一样,被雨水冲得干干净净,仿佛没有生存过。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听起来像是一种听天由命,但又何尝不是一种抗争?当不幸的命运降临,向死神冷笑。既然已经这个样子,人总得在活着的时候做些什么。史铁生选择了写作。不管是为了写作而活。着,还是活着就是为了写作,都是一种抗争和胜利。

正是因为失去了双腿,使史铁生获得了思考人生哲理的能力。或许,用因果来说明以上二者之间的关系,显得唐突了,但这二者之间的确存在着某种隐约的关联。但他的确是在失去双腿之后,才来到这个园子的。开始的时候,“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后来却“因为这园子,我常感恩于自己的命运。” 所以,“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而正是在这个园子里,“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终于想明白了“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目。”沉实而又厚重的地坛,包容了一个苦难的人关于生命的所有的思考,并且最终使他感悟到了支撑生命的人生理念,找到了活下去的人生信念。很多时候,失去并不意味着绝望,反而可能是另一个意想不到的开始——如果你心里还存有希望的话。不是有这样一句话吗,“上帝在关了一扇门的时候,一定还有另一扇门为你敞开着。”看透苦难和人生并领悟到其意义的人,终将会成就一个更加美丽的自己。

“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了自己的身影。”一个沉浸在快乐之中的人,是不会去思考人生的苦难的,因为没有经历也就无从理解。一个人只有在饱尝了苦难的味道之后,才会使自己的心沉静下来,开始去思索一些关于人生,关于苦难的问题,才能明白苦难赋予生命的意义,才会懂得珍惜和感恩。

在这里,我们应了解除了地坛,那些鲜活的人们同样在他的转变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史铁生是不幸的,但他又是幸运的。因为他有一个关心他、爱他、值得怀念的母亲。

双腿刚刚瘫痪的时候,他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经常发一些无名之火。而他的母亲却总

是在暗处看着他、默默地流泪。在她的心中,儿子残疾比自己残疾还要痛苦上百十倍。史铁生曾一度想轻生。而他的母亲的一句“咱娘俩在一块,好好活??”留住了他。不难想象一个母亲在那时的心情该是多少的痛苦、复杂与无奈。

史铁生在母亲的精心照料下,渐渐“活”了起来。而他的母亲却永远离开了他。

多么好的母亲,一个在死亡线上还惦念着孩子的母亲;多么艰难的母亲,一个在病痛中还要照顾孩子的母亲。她的一生犹如开在雪山上的雪莲花,虽然艰难却不放弃;犹如长在悬崖上的劲松,虽然困苦却不弯曲;犹如独放秋霜中的菊花一样,虽然孤独却不寂寞。

史铁生有着这样一个给予他生命、挽救他生命的母亲。拥有着如此令人震撼的母爱,又怎能说他是不幸的呢?

一对从中年相携走到老年的夫妻,一位热爱唱歌的小伙子, 一个饮者,一个只为寻找过去常见而现在罕见的一种鸟的捕鸟人,一个女知识分子,一个长跑健将,还有一个漂亮而不幸的小姑娘。他们和他一样,是芸芸众生的一员。有自己的困境,自己的命运,史铁生是观众,我们也是。他们像地坛里的草木一样生长,一样平常。花开了,花谢了,四季轮回,仿佛只有影像,没有声音。但既然出生在这片土地上,必得切切实实活上一回,哪怕是平常。哪怕有各种各样的苦难。其中的那个长跑健将多么像阿甘,不停奔跑不停向着最快的速度冲击可总是跟机会擦肩而过。可是就算这样,也总是要不停地跑下去。

他开始了新的生活。他明白他的新生是未知的,就像柳树传播种子——柳絮一样,不知道会不会有种子长成小树。但他却如柳树一样执着;他明白他的新生是艰难的,就像石缝里长出的小草一样。柔弱的身躯之上压着千斤巨石,但他却如小草一样顽强;他明白他的新生是严峻的,就像是悬崖百丈冰中怒放的梅,但他却义无返顾地让自己的生命怒放。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史铁生的再生充分日体现了他那梅花般怒放寒冬的品格,他是生命的强者。

人生是一场苦旅?我一直不敢轻易断言。直到遇见你的那个下午,心中的疑惑才开始潮解。

读着你的故事,那淡淡的文字,那淡淡叙述,渗透着对生与死的叩问,竟深深地嵌在我幼嫩的心中。

在一个静谧的午后,你独自坐在地坛的一隅或是苍幽的树槎中,阳光透过,洒下片片碎银,耀眼地刺痛脆弱而受伤的心。于是,你一次又一次地问道:要不要去死?为什么活?怎么去活??

光阴如逝,白驹过隙,已是物是人非了。少了几分对世道的埋怨,多了几分对人生的感慨。生活蜕去了所有的棱角,所以,你坦然地在细细金风中写下:“活着不是为了写作,而写作是为了活着。”

我不知道当你问“要是没有了残疾,健全会否因司空见惯而变得腻烦和乏味呢?”这句话时,内心是否有多少苦涩和心酸。差别永远是要有的。不幸的,却由你去充任那些苦难的角色;幸运的,地坛成为一切不幸命运的救赎之路。

篇三:史铁生

史铁生

史铁生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写有著名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 。 中文名: 史铁生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中国北出生地: 京

职业: 作家 毕业院校: 清华大学附中(初中) 主要成就: 2002年度华语文学杰出成就奖 代表作品: 散文

《我与地坛》长篇小说《务虚笔记》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河北省涿县(今涿州市)人,中国电影编剧,著名小说家,文学家。1958年入北京东城区王大人胡同小学读书,1967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

史铁生

到陕西延川插队落户。1972年回北京,1974—1981年在北京新桥街道工厂做工,后因病停薪留职,回家养病。

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以后陆续发表中、短篇小说多篇,1983年他参加中国作家协会。1996年11月,短篇小说《老屋小记》获得《东海》文学月刊“三十万东海文学巨奖”金奖。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作品风格清新,温馨,富有哲理和幽默感,在表现方法上追求现实主义和象征手法的结合,在真实反映生活的基础上注意吸收现代小说的表现技巧,从成名作《我那遥远的清平湾》到《插队的故事》,作品从内容到形式技巧都显出异乎寻常平淡而拙朴,属意蕴深沉的“散文化”作品,另外,他还创作了电影剧本《多梦时节》(与人合作)、《死神与少女》等,《死神与少女》属于一种新的电影类型——诗电影,这为电影类型的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这两部影片都由林洪洞执导,《多梦时节》以其新颖的视角获第九届金鸡奖最佳儿童片奖,广电部1988年优秀影片奖,第三届儿童电影童牛奖艺术追求特别奖,《死神与少女》以其对人生价值的探索于1989年获保加利亚第十三届瓦尔纳国际红十字会与健康电影节荣誉奖。 史铁生肉体残疾的切身经历,使他的部分小说写到伤残者的生活困境和精神困境。

史铁生作品

但他超越了伤残者对命运的哀怜和自叹,由此上升为对普遍性生存,特别是精神“伤残”现象的关切。和另外的小说家不同,他并无对民族、地域的感性生活特征的执著,他把写作当作个人精神历程的叙述和探索。“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史铁生《我与地坛》)。这种对于“残疾人”(在史铁生看来,所有的人都是残疾的,有缺陷的)的生存的持续关注,使他的小说有着浓重的哲理意味。他的叙述由于有着亲历的体验而贯穿一种温情、然而宿命的感伤;但又有对于荒诞和宿命的抗争。《命若琴弦》就是一个抗争荒诞以获取生存意义的寓言故事。

著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短篇小说《命若琴弦》,散文《我与地坛》等。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别获1983年、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老屋小记》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名家评价

(截止至2004年)

1. 插队的故事(小说)

《午餐半小时》4000 —《花溪》80年9期

史铁生作品

《没有太阳的角落》—《小说季刊》80年4期

(注:此《小说季刊》即后来的《青年文学》《没有太阳的角落》初发于《未名湖》和《今天》,《小说季刊》发表时名《就是这个角落》。) 《黑黑》—《滇池》82年11期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13000《青年文学》83年1期

《插队的故事》83000————《钟山》86年1期

《老屋小记》13000—————《东海》96年4期

附录:《几回回梦里回延安》2000

———《青年文学》83年

《季节的律令》—《黑明摄影集:走过青春》

2.来到人间(小说)(约136000字)

《法学教授及其夫人》5500 ——《当代》79年2期

《兄弟》4700 ————————《花城》80年7期

(注:此篇曾名《墙》,初发表于《今天》4期)

《绵绵的秋雨》7500 ———《中国青年》82年4期

《夏天的玫瑰》7000 ————《丑小鸭》83年4期

《在一个冬天的晚上》11300 《丑小鸭》83年10期

《奶奶的星星》25000 ————《作家》84年2期

《足球》9000 ——————《人民文学》84年5期

《来到人间》14000 ————《三月风》85年9期

《车神》5500 ———————《三月风》87年1期

《礼拜日》46000—————《中外作家》87年5期

3.宿命的写作(散文随笔)(约140000字)

《随想与反省》6300 ———《人民文学》86年?期

《答自己问》16500 —————《作家》88年1期

《自言自语》18000—————《作家》88年10期

《好运设计》15000 ———――《天涯》90年9期

史铁生作品

《随笔十三》15000 —————《收获》92年6期

《游戏 平等 墓地》6300 —《当代作家评论》92年

《给杨晓敏的信》3800 —————?

《谢幕》1000 —————《小说月报》92年?期

《没有生活》1600 ———————?

《爱情问题》10000 —————《钟山》94年4期

《神位 官位 心位》4300 ———《读书》94年6期

《记忆迷宫》3000 ————————《今天》

《无答之问或无果之行》6800 ――――—《北京文学》94年11期 《熟练与陌生》2000

《宿命的写作》1800

《文学的位置或语言的胜利》3500 ――――― 《作家》97年7期 《给安妮的信》3200 ————————?

《足球内外》9000 —————《天涯》96年1期

《私人大事排行榜》9000 ———《花城》97年1期

《无病之病》2000———《学术思想评论》第2辑

4.散文 随笔(约127000字)

《秋天的怀念》1000 ——广州《南风报》81年?期

《合欢树》2000 —————《文汇月刊》85年6期

《我的梦想》2000 ———《中国残疾人》89年1期

《文革记愧》4000 ————《东方纪事》89年1期

《我21岁那年》10000 ———《三月风》91年?期

《我与地坛》15000 ———《上海文学》91 年1期

《散文三篇》6300 ——————《芒种》92年?期

《墙下短记》4000 ――――――《今日先锋》4 期

《郿英》700 ――――――《今天》94年2期

《悼少诚》2000 ———————《北京日报》96年

《外国及其它》7000 —《华人文化世界》97年7期

《说死说活》3000 ——————《天涯》97年1期

《有关庙的回忆》6000 —《人民文学》99年10期

《病隙碎笔1》25000 ————《花城》99年4期

《病隙碎笔2》25000 ———《天涯》2000年3期

《给李健鸣的三封信》11000—《钟山》2000年4期

5.小说(约165000字)

《毒药》15600 —————《上海文学》86年10期

《我之舞》20400 ——————《当代》86年6期

《一个谜语的几种简单的猜法》23000——《收获》88年6期 《小说三篇》20000 ———《东方纪事》89年2期

《中篇1或短篇4》37000 ——《作家》92 年4期

《关于一部以电影作舞台背景 的戏剧之设想》47000——《钟山》96年4期

6.《第一人称》(小说)(约140000字)

《关于詹牧师的报告文学》42000———《文学家》84年3期 《命若琴弦》16500 ———-《现代人》85年2期

《原罪宿命》30500 —————《钟山》88年1期

《钟声》10000————————《钟山》90年3期

《第一人称》10000 —————《钟山》93年1期

《别人》14000 ———————《花城》94年1期

《死国幻记》10000 ———《北京文学》99年8期

《两个故事》7000 —————《作家》2000年2期

《务虚笔记》(长篇小说)约410000字——《收获》97年1-2期

《史铁生的生平经历》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